《燕京岁时记》有言:“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中国自古就有暑天晒书的习俗,在有阳光的日子里,把一本本书抱到院子里晾晒,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时候家里穷,房子少,既没有书房,也没有书柜,书要么放在纸箱里,要么堆在木桌上,纸箱一般都放在床下,很容易受潮。
我从小对书特别珍惜,每年夏天阳光强烈的时候,也会学着古人把书拿出来晒晒。搬出来的书,放在院子里的木板上,我用一块半湿的抹布,小心翼翼地抹去书上的灰尘、霉斑。发现书有脱页、破损,就用自制的浆糊修复好。发现书有褶皱、卷角,就放上一块小石头,将书角压平,大约一个小时,要将书翻过来一次,有的书厚,要将书脊竖起来放,书页散开来,让太阳晒进书页内。
晒书时,有时会有一些细小的虫子从书里爬出来,这些小虫名叫蠹鱼,以蛀食书卷为生,惧怕阳光,在阳光曝晒下无所遁形。
有作家曾这样写道:“每每想着就开心的事,莫过于在某个好太阳的日子,在燕儿筑巢、青藤掩映的庭院里,布衣布鞋、素面素心地晒书。”望着一院子沾满阳光的书,是一种怎样的闲适自得。
爱读书的人无不惜书。苏州多书香门第,很多人家中都收藏着书籍、字画。梅雨季过后正值初夏,阳光充足但不炙热,把书籍字画搬出来见见阳光,既能起到干燥除湿的作用,又能驱赶藏匿于书页间的书蠹,俗称为“晒书”。清代书画家潘奕隽曾作一首晒书诗,写六月初六他带领儿女晒书,边晒边翻看,感叹时光流转的情景:“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宛如一幅风俗画卷呈现在眼前:三伏日,诗人在庭中曝晒书画,感慨时间无限、人寿有时。因此将子女叫至跟前,教育其要珍惜时光,勤勉学业。
相传康熙年间,嗜书如命的学者朱彝尊,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胸露腹晒太阳,谓之晒书。正好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见,后经面试和交谈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破格封为翰林院检讨,参与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在这一天晒诗书字画,成“晒书节”。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对晒书有过描述。杜牧《西山草堂》有云:“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陆游《林亭书事》有云:“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古人晒书,是因为古人爱书。在许多古人所作的晒书图中,名家、士子、僧道……拿着一本又一本书,或摊于石桌上,或摊于路边,热闹非常。对古人而言,晒书,是尊书、爱书,更是晒学识、晒友情。
晒书就是护书。书晒过之后,每本书都吸收了阳光的味道,散发出油墨香味,让人无比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