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加缪眼中的死刑幻象
2020-06-19 16:22:00  来源:检察日报

  

  《思索死刑》是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经典之作,也是加缪最具影响力的非小说类作品之一。死刑之存废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意见非常对立的争议。在这个命题真正进入理性辩论时,加缪的这本书可以对于尚未形成意见的读者提供一种思索的角度,甚至对于支持或反对废除死刑的人,也可以作为检视自己意见是否足够深思熟虑的参照。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夕,一名罪行令人发指的罪犯即将在阿尔及尔执行死刑。一户农家惨遭其灭门,钱财亦被洗劫一空。彼时,阿贝尔·加缪的父亲路西安·加缪,生平第一次想去现场目睹这个罪大恶极者的死亡。然而,那天究竟看到了什么,他却从未告诉过任何人。他神色慌张地跑回家,在床上刚躺下,就呕吐了起来。

  “他刚发现了,在漂亮的说辞底下,被掩盖的那关于死刑的真相。”加缪后来回忆道,“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个仪式性的做法是如此骇人,以至于能压过一个单纯正直男子汉的义愤填膺,甚至这项他原本认为天经地义的惩罚,到头来却只让他感到恶心。”

  在《思索死刑》一书中,加缪旗帜鲜明地反对并主张废除死刑。他认为,首先,死刑是一种“立法者的一厢情愿”,根本不具有宣称的那种“威慑力”或“杀一儆百”功能。一方面,死刑无法威慑那些不知不觉就陷入犯罪情境当中的“冲动型罪犯”,因为,他们是在一瞬间才下定决心,并且是出于盛怒或一时钻了“牛角尖”,才着手犯罪的。另一方面,死刑也无法威慑那些深思熟虑的“常业型罪犯”,因为,对他们而言,死亡的威慑无关紧要,理智已经认定这种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死刑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隐蔽,已不再有设置在广场之上的绞索和断头台,原本的示众景象,已变成大家只能经由道听途说得知的惩罚,接着,再逐渐变成掩藏在委婉形式底下的处决新闻。

  既然处决如此隐蔽,又如何“儆百”呢?加缪反问道,既然现代社会这么处心积虑地想把这种惩罚变得不着边际,一个准罪犯在作案时又怎会把它铭记于心?如果我们真的渴望这项惩罚能让他永志不忘、抵消心中的冲动,继而放弃盛怒下的决定,难道我们不应当穷尽一切影响和语言工具,设法让这项惩罚及其造成的惨状,在所有人的心灵当中凿下更深的印迹吗?

  其次,死刑是一种“可憎的示范”,会唤醒人们可怕的虐杀心理和犯罪虚荣心。加缪指出,不但刑场毫无高贵可言,有的只是反胃、鄙视以及最低等的快感,而且,那些因履行职务而嗜血虐杀的“刽子手心理”,更是让人汗毛倒竖。他们将断头台称为“吃饭的家伙”,将死刑犯称为“客户”,一些人还专门将死刑犯的衣服收藏起来,作为炫耀的资本,甚至有上百人自愿无偿担任行刑手而不得……加缪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号称可以威慑未知凶手的惩罚,是把杀人工作交付给“一群可以确定的妖魔鬼怪”。在他们最平静也最亲切的面孔背后,沉睡的是虐杀与杀人的本能,在几百个自愿行刑遭拒的人中,也定会有人用其他方法来填补自己被断头台唤醒的嗜血本能。

  最后,死刑是一种“消灭性刑罚”,并不能够真正公平地伸张正义。“生存权相随的是补偿过错的机会,这是所有人类的自然权利,就连最坏的人也不例外。”加缪并非信奉人性本善的浪漫派,但他相信,极刑判决破坏了人类唯一无可争辩的“对抗死亡共同责任”。而且,哪怕断头台上出现一个冤魂,司法就足以永远蒙羞。他认为,相较于死刑,剥夺自由而保留生命更为人道与适合。因为,活着,至少可以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增添一点善,多少补偿一下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恶。所以,我们没人可以充当“绝对的审判者”,去宣称彻底消灭那些最卑劣的罪犯,除非他得到了某种将自己置身于所有人之上的真理或原则的支持,否则,死刑判决就是不正当的。

  当然,加缪也一再强调,他之所以反对死刑,并非是因为对人类天性的良善还抱有什么幻想,或是对人类未来的黄金时代有什么信念,而是基于思辨的悲观主义、逻辑原则以及现实主义等理由,经过深思熟虑才得出的结论。“我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要负责,也不相信我们应该听从那种新派的时髦倾向,也就是赦免所有人,不分被害人与杀人凶手通通混为一谈。”加缪认为,这种“全部赦免”的观点,纯属“滥情式”混淆,他们与其说是出于宽容,还不如说是因为怯懦,结果只能是,替世上最丑陋的事涂脂抹粉,最后连奴隶营、怯懦的力量、有组织的刽子手以及巨型政治怪物的犬儒主义也都一并祝福了,这无异于把自己的手足同胞送入虎口。

  《思索死刑》一书,洋洋洒洒几万言,犹如一份废除死刑的慷慨辩词,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死刑幻象”,更是让其背后的错综复杂关系无所遁形。在书的结尾,加缪将话题延伸到国家合法性层面:就算宣称并除掉某个我们认为“绝对邪恶”之人,这个社会就绝对良善了吗?如果某个群体为了一个被神圣化的国族而杀人、某个国家为了一个被神圣化的社会而杀人,正当性又何在?社会与国家是否拥有“绝对的价值标准”,从而可以掌握死刑这种没有挽回余地的惩罚呢?

  或许今天,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人类距离完全废除死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加缪那激情澎湃的辩词、振聋发聩的呼唤和热烈深沉的反问,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反思。伟大的思想,拥有不可磨灭的光辉。

  编辑:仲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