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影像中的法治中国
2020-06-19 16:18:00  来源:检察日报

  正在展出的“光彩中国·法影璀璨”新中国法治题材影视作品展,用70余部法治影视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公安机关以其为铠甲利剑,深入虎穴,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检察机关以其为火眼金睛,明察暗访,将事实证据一览无余;审判机关以其为天平标尺,研精究微,还案件双方公平正义;司法行政以其为坐标指南,谆谆教诲,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框架下,影视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是法治传播建设和普法教育的必要阵地,文艺工作者以镜头胶片为墨,在法治题材影视创作中挥斥方遒。

  新中国法治题材影视作品数量蔚为可观,这些作品折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映衬法律制度特色,向受众宣扬和传播法治精神与理念,同时体现出法治文化的价值,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近日,最高法有关部门携手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策划、推出了“光彩中国·法影璀璨”新中国法治题材影视作品展,展览精选70余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法治题材影视剧,生动展示了公检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在保护人民、打击犯罪、执法普法、匡扶公平正义的事业中,步履不停孜孜以求的使命感。

  展览根据主题划分为公正之履、燃灯之魂、法治之光、正义之剑四个板块。这些呈现在银幕和荧屏上的是与非、法与情、正义与邪恶间的冲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播种下了一粒粒关于法治的种子。

  法治题材影视历史沿革

  由于国情文化、法律体系的不同,我国法治题材影视剧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法治题材影视剧以表现公检法体系的工作内容为主体,将反特片、侦探片、警匪片、推理片等类型电影纳入其中,形成一个以法治题材为内容标准,包含众多类型的大范畴。

  我国法治题材影视经历了建国初、上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普法宣教到情节铺陈叙事推敲,再到深入法理人伦的深刻讨论,可见在建设法治社会这一神圣使命的感召下,法治影视创作也在与时俱进。

  建国初期到1978年是法治题材影片的萌芽和初创期,法治题材的影视主要肩负着普法宣教责任,如《刘巧儿》《十五贯》《羊城暗哨》《51号兵站》等。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针的确立,法治题材影视创作进入成熟期,开始注重叙事技巧和与观众的对话,多展现法治社会进程中的现实热点问题,体现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像《法庭内外》《少年犯》《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都是当时备受关注的优秀作品。

  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治题材影视剧在主题和类型上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题材影视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全民目击》《亲爱的》《十二公民》《邹碧华》《小镇大法官》《阳光下的法庭》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

  法治题材影视作品是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的窗口,也是普法教育的园地。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真实记录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光辉历程。展览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之美,也展现了法治之美。“对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最高法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说。

  公正之履

  该板块展现了一系列受真实案件启发而创作的影视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举案说法,感召力强,彰显司法的正义与权威,启发观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深切体会法律制度、法治精神的实质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代表作品有《刘巧儿》《新中国第一大案》《东京审判》《营盘镇警事》《黄克功案件》《人民检察官》(电视剧版)《解救吾先生》等。

  电影《刘巧儿》,以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审理的封芝琴婚姻案为原型,讲述了解放区一位普通女性反抗包办婚姻,有意识地利用法律武器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故事。这部弘扬自由婚姻观念的影片,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的热潮。在婚姻法的保护下,中国女性婚姻自主自由的意识更加觉醒,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重要里程碑。影片中新凤霞的唱段更是家喻户晓,至今传唱。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以全面推进司法改革为背景,通过集体社会关注百姓热议的案件,讲述了一批具有法治理想的司法工作者的故事。其中既有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环保大案,也有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的十八大以来平反的冤假错案。

  电影《黄克功案件》以1937年10月发生在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重大案件为原型,讲述了时任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后被依法处以死刑的真实事件。电影包括了凶杀、侦破、审问、调查等悬疑案件类型片的元素,是从整体上看,主要还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历史电影。影片中,整个案件事实的调查由公诉人来完成。经过询问多名证人及多次勘察现场,公诉人渐渐还原了案件事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在观影后曾表示:“现在拿出多年前的黄克功案件,意义是什么?……在于共产党人在那时就在寻求公正、公平。在历史台阶上反思黄克功案件,我们想要告诉观众的,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公正、公平、法治的社会。”

  燃灯之魂

  本板块展出的影视作品围绕着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人物展开叙述,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真情实感的表达,展现了司法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职业品质与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品有《法官妈妈》《任长霞》《真水无香》《女检察官》《邹碧华》《马锡五断案》《法庭内外》《见习律师》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邹碧华》这部影片正是对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精神的致敬与歌颂。

  电影《马锡五断案》生动反映了马锡五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他是新中国人民司法事业杰出的推动者、实践者、开拓者,他在担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忠实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电影塑造了一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人民法官形象,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对人民司法工作的无限忠诚。电影生动再现了马锡五同志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刻展现了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

  法治之光

  该板块通过讲述从家庭日常到公民维权再到文化冲突等等一系列普通百姓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展示形形色色的人民群众与司法机关间的故事,凸显出律法与人伦之间的张力关系,展出作品有《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全民目击》《十二公民》《天下无贼》《黑白记忆》《民工律师》《追凶者也》等。

  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展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基层法官在化解矛盾处理纠纷过程中的智慧与耐心,用轻喜剧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风格朴实自然,拉近了司法与老百姓的距离。

  2013年上映的《全民目击》,是一部有着突出检察官法庭形象的影片,由郭富城扮演的检察官在法庭上的精彩表现吸引了无数眼球。影片故事情节编织得较为巧妙,可谓一波三折,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票房和口碑都有不错的成绩。虽然以法律专业的眼光来审视,也有一些问题,但并不影响这部影片成为大受欢迎的法律电影,让广大观众在大银幕上,近距离感受到了检察官的风采。

  正义之剑

  该板块展示了一系列以破案缉凶为中心的,极具动作性和悬念感的虚构性类型片,用曲折离奇的剧情表现出法律与犯罪的较量,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睹司法正义的风采,同时也可窥探我国警匪题材影片在时代中的流变。本单元选择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优秀影片,如《羊城暗哨》《烈日灼心》《飓风行动》《爆裂无声》《秦明·生死语者》等。

  电影《羊城暗哨》是由广东著名剧作家陈残云根据建国初广州第一大案的真实事件和另一敌特案件综合改编而成,展现了公安战士与敌特分子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被译成五国语言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热爱和平、坚强有力新中国的崭新面貌。

  电影《烈日灼心》讲述了一个罪犯寻求心灵救赎的故事。三个青年莫名闯入了一起灭门惨案,他们从惨案现场救回了唯一幸存的女婴,把她秘密收养下来,不断用自己的善行来洗刷罪过,直到悲剧酿成。影片用一个陈年旧案的曲折侦破经过,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和在法律面前无法避免的人性的动摇,最后的悲剧结局令人难以释怀。这部作品和《爆裂无声》都是近年来的国产佳作,在没有大制作,没有启用流量明星的情况下,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尾声

  “展览中的作品,只是新中国法治题材影视作品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的电影人和法律人在法治影视作品创作的漫长道路上的一个起点。”田水泉表示,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去展现司法机关保护人民、打击犯罪、匡扶正义的坚定步伐;刻画法律工作者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燃灯者形象;反映司法工作者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所作出的努力和坚守;去讲述人民群众在法治之光的引导下,坚定法律信仰,维护自身权利的生动故事。

  (龙平川/摄影)

  编辑:仲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