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师德修养、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和整体气质的文化和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的祖辈都是老实巴交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留下深层次的家规家风传统,但是父母却在一件又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深刻地影响着我。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比较喜欢看书,他也不是多么深入的去研究,只是单纯的“看”。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哪来的那种兴致去读书。他自己都说记不住多少,但是就是一种很单纯的,好像总也丢不掉的习惯。每每入睡之前,躺在炕上的被窝里,总是要看上几页,有时候可能也就是看几眼,就安详满足的睡去了,我只记得那时候他看《上下五千年》《三侠五义》《三国演义》等名著,没有目的,也不藏功利之心。还有就是看一些我现在也记不起来的破书,说实话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书,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翻,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者看我大哥学习完的课本,尤其是语文和历史,有时候他也会给我讲一些历史和人物故事。多年之后,我才陆陆续续发现父亲给我讲的故事很多有差错,但是父亲的这个不像习惯的习惯却慢慢影响着我,而且现在看起来也很深刻。时至今日,我也有看“炕头书”这个习惯,而且也偏爱历史和人物传记类书籍。在卫生间、茶几上、床头柜甚至厨房的犄角旮旯都有一本两本这样的书,媳妇也是不耐烦的说:“家里哪里都有书,又哪本书都没有用”。现在我才慢慢明白,这就是父亲实实在在的一种“身体力行”的影响,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就进入骨子里的那种永远丢不掉的影响。
父亲很能吃苦,而且心态出奇的好。这点也影响到了我。他是个木匠,在农村农忙时就忙,农闲时就给邻村的农民做一些木匠活,挣点小钱补贴家用,或者冬天出外打工挣钱,到了年根才回来。后来我们姊妹三个都上学的时候,他面临的压力更大了,但是心态却始终很好,遇到困难时候能够想的很开,也很乐观。我觉得和他多读几本书是有一定的关系。2000年,母亲先后两次手术,家里的积蓄花光不说,还借了外债。这件事之后,父亲就把酒给硬生生的戒掉了,每天不管离家多远干活,他总会中午骑自行车回家吃母亲做的那一碗没有油水的土豆粉条烩菜和搭的碱时大时小的手工馒头。虽然家里一直很清苦,但是日子却和谐而幸福,这种清贫的满足感我深有体会。那时候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姊妹三,“现在条件已经很好了,你们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做人。”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够理解在那种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和生活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父亲如何用并不坚实的肩膀撑起了一家五口的天空,2012年父亲一病不起,短短45天便撒手人寰。
父亲为人很忠厚,从小就是这样。据说爷爷和奶奶就是这样的人,从山西来到“口外”,独在异地、举目无亲。也许只能尽量自己吃亏,让别人满意才能立足下去。对于这样的事情我感触很深,记得那时候村里哪家需要帮忙干活,父亲必到无疑,我们这些孩子们也会去“混”一顿饭,到了我们家春天修房、夏天锄地、秋忙收割的时候,村里人都会很积极的来帮忙,后来父亲被推选为村长,大队里让做义务工的时候,据说我们村基本都是最快完成的,为此,父亲多次得到乡政府的表彰。如此小事多的不可胜数,或者也根本不值得铭记,但是我总觉得父亲这些林林总总、可提可不提的小事对我们这些孩子形成了无言的影响。
俗语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我越来越觉得“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给孩子留下的就是以身作则的点滴生活,留下的就是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留下的就是无声无息的家风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