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值此良辰美景,古时在外游子寄思于月,于是便燃灯以助月色。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与灯交相辉映,承载着自古以来人们对万家团圆的期盼。
中华灯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汉武帝在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开“张灯”之先河,后沿袭成俗。起初,灯彩在民间还较为罕见,随着技术发展,纸、麻等材料因轻便易携,且价格便宜,便成为制作灯彩的主要材料,这也使得灯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技术的进步,制灯手艺愈发精妙,挂件配饰也愈发多样,逐步形成匠作灯彩。在灯画内容上,衍生出了“画必有讲头,图必寓吉祥,典故精粹,雅俗共赏”的更高追求。代表长寿的有“寿字灯”“松鹤灯”,祈求丰收的有“五谷丰登灯”“年年有余灯”,寓意喜庆的有“福字灯”“大吉灯”……到了宋元时期,在江浙、中原、闽南等地区更形成了以“灯市”为主要形式的灯彩生产中心。手工技艺的日渐娴熟、艺术表现的发展精进、审美情趣的多彩多元,使大街小巷里都遍布着热闹繁华的氛围,琳琅满目的灯彩铺天盖地,布满廊间、河道、树梢,烛光辉映时绘就一派花好月圆的景象。
民间灯彩充满着独特的民俗气息。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明朝中晚期南京街市元宵赏灯游乐之景。沿街店铺家家户户挂满彩灯,灯上细节细腻优美,神物、瑞兽、花鸟栩栩如生,金陵龙灯形象逼真,若干个灯笼相连而成的龙身流光溢彩,可一窥秦淮灯彩的盛况。灯火相传中,人们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礼仪祭祀,记录着千年来的烟火人间。
灯火中还寄寓着游子的情怀。无论是陆游“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的慨叹时光,还是辛弃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铁骨柔情,寥寥数语道不尽情意的富饶与悠长。灯彩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照明功能,更不只是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华夏儿女一脉相承的浪漫情怀和精神寄托。
中秋之夜,湖广一带,人们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江南一带,则有制作灯船而后放归大河的习俗……各色的灯火点亮漫天迷人的星光,烛火燃尽之时,灯火伴随着人们的思绪,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