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难忘云中哨
2024-08-27 09:02: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东南沿海某山山顶,驻守着某部队六连。那年下连当兵,我就被安排在这个连队。

  记得是二月上山的,恰好是一个云遮雾罩的季节,上山十多天,天天住在云雾中。夜里,顶替士兵上阵地站岗。阵地也像是屹立在云中的哨兵。

  云,一排排赶来,温湿的,似纤纤玉手轻抚着脸颊,四周,雾茫茫水蒙蒙一片,就像在天池中沐浴。忽而被大团的浓云裹住,肩上的枪也难以看清。不一会儿,眉毛、睫毛上结了许多晶莹的小水珠,轻轻地呼口气,小水珠遇到热气迅速集结成大颗粒,滴落到脸上,凉丝丝的……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云中放哨”。

  那天,太阳终于出来了。云开雾散,光影流动。上山多日,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营区周边的全貌,望见了坐落在山腰里的村庄。

  伫立山顶眺望,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矗”字般镶在青山绿水间,宁静、清幽、安然。山野的风徐徐吹来,翠竹环抱,炊烟缭绕,似有一股仙气升腾。

  走访驻地群众是我们下连当兵的一项任务。连长建议,趁天气好,到村里走走。顺着弯曲的山间小路,由溪流引导,我们向村里走去。停在村边的云彩,率先看到山村来了客人,手挽手、肩并肩,笑盈盈地前来迎接,我们是被云彩簇拥着走进村子的。

  “解放军来了!”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出门欢迎,争着邀我们去家里做客。

  最先拉住我手的是一位面庞黝黑、胡须花白的老汉。他身板硬朗,肩上扛着镐,臂上挎着篮子,看样子正准备上山干活。见到我们,赶紧放下工具,打招呼道:“解放军同志好!”连长告诉我,这是村里的马大爷。连长话音刚落,马大爷便自我介绍起来:“我姓马,叫马荣良,小名马来财。”“大爷高寿啊?”“今年79岁。”“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哪能在家闲着,还能干几年呢。解放军同志长年累月驻守在山上,一样辛苦。山上有你们,村里人干活心安啊!”

  我们被马大爷的率真以及不服老的精神感染了,不由自主地跟随他来到了他家。一落座,主人便端来热茶,说,“水是山泉上淌下来的,茶是自己种的,自己炒的”。喝到嘴里别有滋味,带着山野的清香。喝茶的工夫,我打量房间里的摆设,家具、电视一应俱全,中堂挂着“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的对联。主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村里生产生活情况,说“现在生活好了,山里也在变”,他们一般每周下山一次,用自己种的蔬菜瓜果等换回城里的东西……

  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也养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战士。部队刚上山那会儿,喝的水、煮的米、炒的菜,大多是村民用扁担挑上来的。山上还没通汽车的时候,战备器材从山下运到山顶,自山脚起,要绕55个山弯运到山腰,从山腰还要再登几千个台阶才能送到营房,而从营房到阵地还有很长一段,山峰之巅、陡壁峭崖,汽车上不去,全得靠人力,搬大件器材,常有村民前来帮忙。有人说,通向山头阵地的路,是战士和群众用汗水浇筑的。山顶云端,日夜守护祖国的哨兵,身后站立的是村民。即便后来战备用道修到了山上,但逢年过节,或遇大雪封山,村民仍会给连队送来鸡蛋、猪肉、蔬菜,日常还会送来应时瓜果。

  说到这,马大爷深情地讲起一段往事。一天深夜,村里一名妇女突然腹部剧烈疼痛,家人来连队求助。经连队卫生员初步诊断,认为是消化道出血,必须马上送医院。但医院在几十公里外的山下,山高路远,半夜三更,外面还下着雨,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救人要紧!连长当机立断,用连队的车送病人下山。先救人,再向上级报告动用车辆。虽然连长“先斩后奏”,违反了规定,但并没有受到责罚。由于送医及时,妇女转危为安。

  连长拉住马大爷的手说:“我们也要感谢您呢!”原来,东南沿海常遇台风,有一年,台风突然升级并转向,直奔驻地山峰,山上不少树木被拦腰折断,阵地装备受到极大威胁。危急关头,村民自发赶来,和战士们一起与台风战斗。马大爷一家三代齐上阵,马大爷的孙子是登高能手,与另一名战士,冒险爬上几十米高的云梯,加固绳索,系牢装备……台风过后,阵地安然无恙,云中哨如常运行。后来,军区创作组的一名画家创作了一幅叫《战台风》的油画,记录下了那段艰辛岁月。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告辞前,马大爷一定要带我们去看他们的“镇村之宝”——村口一棵古杉树。只见古树郁郁葱葱、耸入云端、气势雄伟。马大爷说,村里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棵大树。每年台风季,山口的风来势凶猛,它总是奋不顾身挺在最前面。在它的护佑下,村民们安居乐业,大家视它为“神木”。

  仰望这棵高耸入云的古杉树,我在想,它不也像一位哨兵吗?云中哨,云中哨兵,始终与祖国、与老百姓同在。

  编辑:苏工艺  

上下篇导读

 · 赏瓷
 · 拉歌
 · 吉祥三岛
 · 天然碧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