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普通人和他们的黄金时代
2020-12-24 14:22:00  来源:文学报

  系列小说《武汉之恋》,是一部描写年轻人成长经历和创业历程的作品,它讲述了一批从武汉走出去的年轻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里漂流搏击,最终取得不凡成就的故事。小说从主角们的青年时代写起,前面描写了他们青涩却充满激情的校园生活,后面重在对他们曲折的创业过程进行叙述,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代入感。这种时代感也是系列小说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描写时代中鲜活的普通个体,真切地复现了一段值得被追忆和怀念的“黄金时代”。小说以多线索和多视角的绵密叙事,勾勒出一幅时代群像的大图案。内容不仅涉及商业领域,叙事触角也伸向了日常生活,语言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初看小说标题,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爱情故事。但《武汉之恋》描写的无疑不仅仅是男女恋情,尽管小说是从陈东明、田路和林静三人间的情感纠纷起头,但它的含义显然更为广泛,这和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有关。相比于一般小说对反映政治历史的热衷,《武汉之恋》另辟蹊径,从商业领域切入,多人物、多地域交替叙事,使得小说中的“恋”之所指,有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和意蕴。

  作者没有让作品成为一部非虚构的“创业史”,或者夹杂传奇秘密的“发家史”。企业家被他放置在了日常生活中,还原成为“普通人”,这一点在前两部中尤为明显。作者不急于叙述主人公的创业始末,而是以他们的学生时代做引子,在展示人物社会化的面孔之前,先为他们铺设好生活化的底色,比如描写陈东明、田路和林静之间的恋爱纠葛,三人为举办跨学科沙龙所做的努力,雷华对张红的矛盾情感以及雷华、张中羽等人的首次创业等。不同人物的性格在日常化的叙述中悄然显现,人物形象因此更加立体和饱满。这也正是《武汉之恋》不同于所谓“商战小说”的地方,它的重点并不在于渲染商业领域的波谲云诡,而是注重对真实的个人进行描摹,因而有效突破了其他小说对商业题材同质化和失真化的书写情形,叙事流畅自然,文学性和可读性明显要高出许多。

  小说中将主要人物还原成为“普通人”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人物行为动机中的个人情感因素反复加以强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田路的第一次长江漂流。尽管田路当初是在情场受挫的情形下决定漂流,但在旁人看来,这无疑是一项为国争光的壮举。读者可以看到,那些主人公的“大动作”背后,往往都有私人情感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雷华的创业如是,陈东明刻在珞珈山上的“始”字亦如是。这些私人情感,反而使主人公的抱负和情怀更为真实可信,更能够打动读者。这些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并非生来就只会与商业和市场打交道,在他们的人生中,也曾有过极具诗意的时刻。

  作者显然不愿意让他的主人公们丢失掉这种诗意。第五部结尾处,所有人殊途同归,他们从武汉出发,最后又回到武汉,时间却已跨过三十年。主角们抚今追昔,他们所追忆的,不仅仅是当年的创业经历,更多的是自己普通人生的种种际遇:学习、工作、爱情、梦想、幸福、痛苦、失去、收获……

  在《武汉之恋》中,“恋”的意义既包括男女的爱恋,也包括主人公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眷恋,更包括普通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从内容上看,小说的确有反映时代变迁的野心,小说中所描写到的地域除武汉外,还有北京、深圳、海南乃至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涉及一系列经济改革事件,在人物的设置方面,也考虑到了时代感的要求,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写出一本经济发展史,小说的落点最终还是在人身上。小说把结尾的权利交给了王慈,让他作为作者本人情怀的映射,发出有关人事、岁月和时代的感慨。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所有个人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就是时代的声音。所有个人的追求汇聚到一起,就是时代的步伐。”要书写时代,首先还是要书写个人,否则历史和时代就无从谈起。《武汉之恋》本质上是要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史,以田路、雷华、陈东明等人为代表的历史中的个人,既是时代的参与者,也是时代精神的彰显者。

  《武汉之恋》是一首武汉的赞歌,也是一首时代的赞歌,但它并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落到切实的个体生命感悟之中,这种脚踏实地的情感表达难很可贵。在“情怀”一词已被滥用甚至带有嘲讽意味的今天,《武汉之恋》或许能够让读者重新体会到它真正的含义。(作者:张柠)

  编辑: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