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有种乡愁叫蝈蝈
2020-09-27 16:37:00  来源:法治日报

  侄子从故乡来,为讨我欢心,特意为我带来一只蝈蝈。望着这只绿脸红牙、绿腿绿肚、红眼棕须、一双金翅的蝈蝈,一下子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

  我是踏着捉蝈蝈、赛蝈蝈、听蝈蝈的三部曲离开故乡的。

  上小学时,我喜欢捉蝈蝈。每年吃了头伏饺子以后,我就去捉蝈蝈。蝈蝈很难捉,经过多次失败,我发现了蝈蝈的秘密,蝈蝈对身边静止不动的物体置若罔闻,只要你不动,它就认为是安全的,还有,蝈蝈只要听到附近有同伴鸣叫,它就会放心地跟随着叫。由此我研究出一个逗引蝈蝈鸣叫的“幌子”,用一根较粗的高粱杆,在中间劈一小段杆皮,再找一段细的高粱杆,插入劈开的位置来回拉动,就会发出一种“唧——唧”声,类似蝈蝈叫。有了利器,我挑着蝈蝈叫声最响的地方去,蝈蝈听到我的动静立刻停止了鸣叫,我也站住,然后拉响手中的“幌子”,蝈蝈误以为是同伴相呼,便放心地随着唱起来。循声看去,蝈蝈近在咫尺,这时候只要动作够轻够快,蝈蝈就难逃我的掌心。

  上初中时,我开始和小伙伴们赛蝈蝈。赛蝈蝈必先比蝈蝈葫芦。做蝈蝈葫芦费事费工,要把高粱秆用小刀破成大小适中的长条,并剔除松软的瓤心,再用小刀细细刮削杆皮,直到厚度合适为止。最后十几根刮好的高粱糜子彼此叠插,反复收紧,直到大小适合、形状美观、自己满意才算完工。赛蝈蝈没有裁判,没有奖杯,只为开心为荣誉而赛。放学后,小伙伴们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各自捧着蝈蝈葫芦聚到打麦场上,相互评价一番,最后推出葫芦奖。得到大家认可的小伙伴喜形于色,洋洋得意。接着大家收起葫芦,各自放进口袋,开始比葫芦里蝈蝈的鸣叫。在一定时间内,谁的蝈蝈叫的次数多、时间长谁就胜出。比赛期间。小伙伴个个屏声静气,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担心惊扰了衣兜里的蝈蝈。蝈蝈们“领会”主人的心思,扯着嗓子、不遗余力“唧——唧”地鸣叫不停。

  上高中时,我喜欢听蝈蝈鸣唱。那是一所新建的中学,远离城区,四周全是耕地。开学第一天,我就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可以说每一只都是身怀绝技的歌手,不同的蝈蝈叫声各异,有的缠绵悠长,有的细若游丝,有的声若洪钟。只要有一只先叫,附近的便会响应,远处的随即附和,“独唱”顷刻就变成了“合唱”。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为它们打拍子似的。那声音时高时低,软软的、绵绵的,裹着草木的气息,飘进教室,飘进我的耳内。读书困了,做题累了,听一听那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鸣唱,顿感神清气爽。

  高中毕业以后,我应征入伍。临走的头天晚上,我把前几天捉的那只蝈蝈从葫芦里放出来,轻轻地对它说,回家吧,我没有机会养你了。可能是经常喂养它的原因,那只蝈蝈站在我的胳膊上,并不飞走,而是歪着大脑袋看着我,“唧——唧”地鸣叫。母亲说,看,咱家的蝈蝈也不舍得你走呢。一句话,说得我眼泪像断线的珍珠,扑簌簌落下。

  转眼30多年过去了,故乡的许多景物早已模糊,唯有那小小的蝈蝈,却是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的梦中跳跃,在我的梦中鸣唱。(作者:杨金坤)

  编辑:丁鑫  

上下篇导读

 · 除草
 · 秋荷(外一首)
 · “败家石”警示长流传
 · 夏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