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千年古玉勾勒先民生活场景
2024-12-30 10:1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展出了来自国内五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种类涵盖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其中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凌家滩出土的104件玉石器是首次集中亮相,包括了暗含丰富哲学思维的“刻图玉版”、北京2022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素材“重环玉璧”、承载原始宗教信仰的“玉鹰”等重要展品,让观众一睹先民文化风采。

  一场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盛宴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是中华文明新石器时代标志性遗址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凌家滩就作为区域核心性遗址先后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中。由于它年代较早且内涵丰富,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凌家滩遗址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关键节点、关键区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例证。

  此次展览以“文明先锋”为主题,分为“问天究源”“斧钺圣权”“邃古炊烟”“神巫王权”“天工巧艺”“九州共辉”六个单元,以一场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盛宴,讲述凌家滩遗址背后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周而复始的四时八节有何规律?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如何预知?凌家滩先民在不断“问天”的意识中,生发出探索宇宙、世界、自然万象的“祭祀”“占卜”“观象”等活动,高擎着文明大旗一路前行。

  在许多古老文明中,祭祀、占卜等仪式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引人深思。展览现场,重点展示仪式文物的“问天究源”展区场面火爆,不少观众在此久久驻足。

  柔和灯光下,可见岁月磨砺已使玉器颜色泛黄,但其精巧的造型细节一一展露眼底。玉人服饰精美,表情庄重,双臂贴胸,十指分开,似为礼神致敬之姿,呈现出静穆、虔诚的精神状态;玉鹰两面的形态、纹样完全相同,两翅端部各为一猪首形象,鹰腹刻一八角星纹,丰富的象征符号表现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念与原始的宗教信仰。

  对于玉鹰上的纹饰,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徐琳认为:“这种纹饰象征意义丰富,学术界也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是太阳的象征,有的说是天地之神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远古的洛书和原始的八卦等。”

  这些玉器形制纹饰精美,设计制作精良,它们作为问天释疑的礼器,既是巫师掌中的媒介,亦是聚落庙堂的“圣物”,成为展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载体。

  除了神秘的“问天”行为,展览还全方位展现了凌家滩先民的衣食住行、社会结构以及工艺技艺。饭稻羹渔、纺线织衣、木骨泥墙……“邃古炊烟”展区以一件件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凌家滩文化的风貌。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水运交通便利,凌家滩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灌溉农田、饲养牲畜、烧陶治玉、不仅塑造了社群的物质世界,也滋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此次展览中也不乏一些创新尝试。观众可通过展厅内的沙盘模型俯瞰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貌,透过大屏幕上的视频直观感受凌家滩先民的生活场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展览中最“重磅”的展品是2007年凌家滩出土的玉猪,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时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雕作品。这只“野猪”长着凸鼻子,两个鼻孔清晰可辨,龇着弯弯的獠牙,颈部宽而浅,腹部一侧两条弯曲的线,象征蜷曲的双腿,发现于墓口上方,可能有某种指示或镇墓功能。据展陈人员介绍,为了将它的材质搞清楚,几乎动用了全面的科技力量来做无损检测鉴定,起初用了便携式机器去检测,没有测出玉的成分,又在显微镜放大的情境下,发现有类似玉那样的颗粒。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又用大型仪器去扫描检测,后来发现这件文物里确实有玉的成分,但是玉化的程度不够高。经无损检测鉴定,初步判断为闪石族矿物、石英质矿物及其他矿物的集合体,与现代对闪石玉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

  对此,徐琳介绍说:“我们现在对玉的认识和古人对玉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凌家滩出土的有水晶、玛瑙、煤晶、松石,可能都会被他们认为是玉。而这件玉猪从它的表面光滑度、磨圆度,包括整个玉的材质来说,它和普通的石又不一样,所以说在古人眼里它很可能就是玉。我们现在还是把它定为玉猪。”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有一件最年轻的展品——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金牌。与这件年轻展品放在一起展出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凌家滩重环玉璧。凌家滩重环玉璧,双璧表面抛光润亮,外环上下左右各有4个小孔,内外环之间镂空,使之变为重环。这种重环玉璧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中十分少见。需要指出的是,这件重环玉璧是2022年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来源之一。

  两件展品上下摆置,直观的相似性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可以说这是一场穿越五千年的邂逅,来自古老文明的灵感再现于奥运奖牌之上,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开掘空间,也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文化使者。

  凌家滩玉器造型独特、寓意深远,带给观众一种耐人寻味的审美体验。凌家滩先民使用原始工具,运用超凡技艺将玉料琢制成一件件极富创新色彩的成器。琳琅满目的凌家滩玉器构建出凌家滩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蕴藏着文明社会的点点星火。展览聚焦料、形、纹、工,解读凌家滩先民的“天工巧艺”。兔形玉梳背、双虎首玉璜、龙凤首分体玉璜……大量以美玉雕琢出的动物母题玉器,以“动物精灵”结合“美玉精气”,沟通人神,以形达意。切割、钻孔、打磨、抛光、雕刻……凌家滩先民在众多治玉技艺中均有所突破,理念与技术创新共进,推动凌家滩登上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玉石器制作的一个高峰,带动了其后长江下游玉石器制作的发展。

  史前玉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见证

  凌家滩的玉器不仅代表着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更凝结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历史痕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见证。

  据悉,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批重要玉器,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徐琳介绍说:“距今五千多年前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重组与聚合。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争奇斗艳,各自蓬勃发展,又彼此交流互鉴。”

  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具有创新性、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不断涌现,如满天星斗,熠熠闪耀,一时间,九州山辉水润,四方玉华萌发。展览的最后一部分以“九州共辉”为题,着重展现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间的紧密联系。

  玉龟、玉龙、玉鹰、玉人、玉璧,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出土的玉器都具备着这些共同的款式,体现出相似的原始信仰与礼仪习俗。不同文化的玉器除了在整体的相似性以外,于细微处又具备着自身的特色,展现出和而不同之美。在对比中观众可以发现,红山文化玉龙首尾不相连,纹饰简单,背部无鳞,而凌家滩文化玉龙背部有鳞,且首尾相连;良渚玉器中常见神人兽面纹,通过人与兽的复合表现崇拜,而凌家滩玉人与双虎头玉璜通过组合,与神人兽面“神徽”颇有相似之处,展现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交流的痕迹。

  凌家滩,以玉为载体,勾勒了早期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反映着当时的制度与信仰,与西辽河、黄河、长江流域的其他文明交相辉映。正如徐琳所说,“凌家滩文化连接北方的红山文化,它的后续就是很重要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很多玉器,其实在凌家滩文化里面都有反映,说明在五千多年前的时候凌家滩和红山文化人群之间是有交流的,而且这个交流还是很深度的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凌家滩遗址丰富的考古实证、发达的治玉水平、神秘的原始信仰、开放的交流共生,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跨越时空与远古对话,深入探索凌家滩文化深厚的历史与内涵,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编辑:苏工艺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