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出自谭嗣同《报贝元徵书》:“夫大《易》观象,变动不居,四序相宜,匪用其故。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汤以日新为三省,孔以日新为盛德,川上逝者之叹,水哉水哉之取,惟日新故也。”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中,谭嗣同指出,从“天”到“人”的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发展变化的极致,就是“日新”。
文中,谭嗣同提到古代先贤两件“日新”的实例:“汤以日新为三省,孔以日新为盛德。”前者见于《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澡盆上刻了自我告诫的铭文:如一天能够自新,则应该天天自新,新了还要更新。以此警示自己,要天天洗去自身的过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日自新。
后者见于《周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是说天道包罗万象、运行不息,根本原因在于做到了“日新”,方能实现生生不息。中国先贤历来重视天道,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君子为何尊崇天道,孔子说“贵其不已也”。孔子解释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天道运行不止,处在天地间的人怎能不循道而行,怎能不顺应天地法则,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坚定不移求新,日复一日革新,本身就是崇高品德。中国人自古就具有求新、创新的意识,这种意识小能促使个人完善,大能推动国家、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对个人来说,应不断日新向上,不断成就新我。唐代刘禹锡在连州为官时,写下了《问大钧赋》,对自己过去多年的人生际遇作了一个总结,其中一句便是“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北宋张载曾以芭蕉为喻,表达自己愿不断学习、求新、进步的精神:“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修身修心是终生不辍、持续永恒的。一个人若能坚持向新、自我完善,学业、品德必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生的成就也将在日积月累中日新月异。
对国家民族来讲,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日新者必日退”。一个民族只有不断革新、不断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时代,才能历经坎坷跌宕而绵延不绝。《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商君书·开塞》中有“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管子·正世》主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些重要思想和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姿态和变中求新、新中求进的精神追求。受这种革新精神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等,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成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新是中华文明弦歌不辍的重要密码与动力,也内化为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历史境遇,我们总能以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应对各种挑战。同时,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文明通过传承而延续,通过创新来发展,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此才能穿越五千多年岁月而历久弥新。
越是开拓伟大事业,越需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与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