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云中清气满山川
2024-09-24 10:0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有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诗中的“云中”,便是大同,也称云州、平城。

  1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大同,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接壤之地,自古胡汉杂糅,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北魏、辽、金400余年的建都史。

  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的大同地区,地当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孔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缘环境,决定了大同地区特殊的发展历程。

  行走在大同的土地上,望着湛蓝如洗的天空,思绪随着白云悠悠,脑海里不时翻涌出晚唐诗人郑谷的《送人游边》诗:“春亦怯边游,此行风正秋。别离逢雨夜,道路向云州。”郑谷身处易代之际,诗中多涉社会民生、陵谷变迁,时有警句。大同,也被称作云州,现在这里就有云州区。我想,郑谷被人誉为晚唐诗坛巨擘,不是因为会写诗,而是因为他的诗中关涉着国计民生。一念及此,不由思绪万千……

  作为北魏的都城、辽金的西京,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似乎浓缩地反映在这里,从南北朝到辽、金、元、明,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民族在这座历史名都书写下辉煌的篇章,民族迁徙融合是这个舞台的永恒主题。

  这里涌现出了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了说不完的人文历史。战国赵武灵王在此推广胡服骑射,北魏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辽金时大同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明代大同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在大同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治河名臣、清官廉吏,与林则徐齐名,人称“南林北栗”,《清史稿》评价其“卓为当时河臣之冠”——栗毓美,山西大同浑源人,道光年间出任河东河道总督,在任期间,为黄河的治理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最终积劳成疾、以身殉职,朝廷赐谥“恭勤”,林则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栗毓美被誉为“河神”,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他任河督仅仅五年时间,可在这五年里“河不为患”,使老百姓免于水灾和流离失所。他发明的抛砖筑坝法,“三年未生一新工”,为国库节省大量官银,更拯救了无数的黎民百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黄河见证着文明的漫漫进程,见证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

  今天在大同还可以看到当时治河用的“河工砖”。约20斤重,椭圆形,上面还钻着一个孔,可以用绳子穿系抛修,又可用来砌筑坝体,它与当时一般的治河材料不同,当时主要是以秸秆和石料为主,秸秆抗洪能力弱且易腐烂,而石料采运困难,价格高昂。在一次险情中,栗毓美急中生智决定采用民用砖治河,结果化险为夷、效果显著,之后加以创新。这砖既能保证治河需要,又能降低成本,因此得以推广一直沿用了一百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抛砖筑坝法仍是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方法。

  栗毓美一生博览群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把教育看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他不仅积极倡导教育,而且身体力行为教育办实事。他任河督后,解决了家乡浑源恒麓书院的经费问题,又捐资设立义学,为许多贫家子弟提供了入学机会。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大同市排演的廉政历史剧《河清海晏》,就取材于栗毓美清廉自守、勤政爱民、勇于担当的感人事迹,甫一排出就大获好评,成为第三届山西艺术节廉政题材优秀剧目。这背后,是人们对往圣先贤心怀家国天下的永恒追忆。

  2

  平型关大捷,壮我民族魂

  平型关上旌旗展,打响抗日胜战第一役。1937年,一场战斗让大同市灵丘县扬名中外,那场战斗就是平型关大捷。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抗战史上的不朽神话。

  顺着山路,如同顺着时光的隧道,侧耳倾听那段历史的歌!翻开平型关这段永载史册的历史,乔沟像一位沉默不语的老者,在峰峦叠嶂的山谷间,庄重地握住往昔的峥嵘,将岁月的沧桑轻轻抚摸,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

  乔沟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辆马车通过,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也就成为八路军打伏击战的首选。

  1937年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冒雨进入乔沟一线,次日拂晓前到达预设阵地,师指挥所设在乔沟东南的一个小山头上。9月25日晨7时许,日军第21旅团一个步兵大队,乘100余辆汽车在前,满载军需物资的200余辆大车在后,在一个骑兵小队护卫下,浩浩荡荡进入八路军设伏地点。我军一声号令,步枪、机枪、迫击炮一起开火,手榴弹像雨点似的砸向敌群,沟底公路上的日军队伍混乱不堪,我军趁机冲向公路,将敌人分割包围。战士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经过6个多小时的血战,进入乔沟一线的敌人被全部歼灭。

  这场伏击战,数百名八路军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平型关,他们用热血和信念换来了这次胜利,八路军取得了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一场伏击战使得平型关扬名天下。

  站在平型关上远远望去,一座巍峨的烽火台矗立在山峰间。曾几何时,它燃起了多少次狼烟,见证过多少次金戈铁马的战斗,在它脚下则是一座千年古庙,当地百姓称老爷庙。

  乔沟伏击战是首捷,老爷庙高地的争夺则决定着整个战斗胜负。老爷庙前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我军的冲杀声和敌人的惨叫声混成一片,一摊摊血迹染红山头,最终,被我军拿下。如今,当人们来到这座记录着八路军战士们浴血山岭的古庙时,总要驻足沉思……

  平型关大捷壮我民族魂。平型关下响起的枪声,激起了中华民族抵抗日寇侵略的信心和决心。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从乔沟移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门区广场,会看到一座23米高的“平型关大捷遗址”标志碑和一面大型浮雕墙。沿115级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展馆内,一场场逼真的场景演示、一幅幅珍贵的文字图片、一件件简朴的军装、一件件斑驳的兵器,使我们思绪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观看场景演示,惊心动魄的战斗如在眼前,八路军英勇抗敌的壮举和机智策略令人肃然起敬。

  曾经的硝烟已成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缅怀与发扬。今年以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已累计接待700余家单位4万余人参观学习。

  平型关是英雄的关,它浸染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平型关是难忘的关、胜利的关,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

  3

  古都不老,与时俱新

  大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样,近代以来的大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大同,这座历史名城的命运,也与国运同沉浮。

  我们党成立初期,就开始在大同地区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党员何孟雄、时任大同铁路工会秘书的王仲一等人的努力下,大同地区发展了第一批党员,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大同铁路工人支部。党在大同地区组织工人声援“五卅运动”、支援北伐和土地革命,有效传播了进步思想,为革命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同的进步学生迅速成立抗日自治联合会,各界群众组织反帝抗日大同盟,支援并参加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救亡运动迅速波及周边各县,抗日热潮滚滚涌动,势不可当。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这片热土上救死扶伤,挥洒汗水,他与驻地军民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被传为美谈。

  在全国迎来解放的前夕,大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了大同的和平解放。古城新颜,大同人民彻底迎来了新生!

  峥嵘的革命岁月中,大同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英雄,他们有妇女、儿童,有农民、工人,有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和国际友人,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甘洒热血,也必将因人民解放而永垂不朽!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地讲述大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大同红色记忆馆应运而生。

  大同红色记忆馆坐落于大同古城内,馆内常设“红色记忆——大同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展”。展览以1921年至1949年为时限,回顾大同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再现党领导大同人民抵抗日寇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

  开馆以来,大同红色记忆馆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现在,大同红色记忆馆已成为大同乃至周边地市干部群众和广大游客学习党史国史、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等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大同市高度重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地域特色,深挖本地廉洁文化底蕴和勤廉基因,牵头梳理出吕坤、栗毓美、李殿林等古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秉承“文化浸润”理念,把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列入重大文艺创作计划,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和现实反腐倡廉题材,组织创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廉洁文化精品力作。

  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参观一次廉洁教育基地、观看一部家风教育片、开展一次廉洁家风谈话、赠阅一册廉洁家风建设读本、发一封《致全市领导干部家属的信》、写一份廉洁家书……围绕“清廉大同”建设目标,大同市全方位推进家教家风治理建设。不少党员干部及家属饱蘸浓墨,写下自己的廉政寄语。

  在大同,你会看到一张《大同市廉洁教育地图》——北起天镇“红色+革命”文化馆,南至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西起左云县清风林党性教育中心,东至广灵县廉政文化剪纸馆……在这张由大同市纪委监委绘制的《大同市廉洁教育地图》上,该市多个廉洁教育阵地聚点成面、分布全域,生动呈现在一张地图之上。这张地图,不仅引起当地人的关注,也引起外地游客的浓厚兴趣,因为拿着这张地图,就可以按图索骥,不仅能悦目,更能赏心。有游客看到后评价:“这张廉洁教育地图既有相关展馆的基本信息概述,也有经典展陈图片导览,可以带家属参观学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清廉基因。”

  正如《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的作者聂还贵所说,“历史是生命的不绝回响,文化是一个生命的精神血脉。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正在进行的历史。所有过往都是历史的新韵,所有历史都是现实的霞光。所有现实的飞舞,都是历史的化蝶。现实活着,历史就活着。现实活在历史旋律中,历史活在现实的歌唱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编辑: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