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以善济世
2024-07-30 08:51: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有一片规模庞大的祠堂建筑群,顾洞阳公祠就静静伫立在此。祠堂建筑粉墙黛瓦、不重雕镂、质朴无华,院内一棵百年古银杏树枝叶参天,仿佛诉说着顾可久“以善济世”的为官之德。

  顾可久,字与新,号前山,别号洞阳。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国子监学正、福建泉州知府、江西赣州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当时海南隶属于广东,他还兼管海南防务。顾可久为官数十年,一颗为民之心未改,始终秉持清廉之性。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国家以百姓为根本,顾可久深知“百姓危则社稷不能独安”的道理,历经武宗、世宗两朝,他多次从国家社稷的大局出发直言忠谏,被同僚和百姓称为“骨鲠之臣”。无锡百姓把他与邑中的杨淮、黄正色、张选同称为“锡谷四谏”。

  正德年间,武将江彬倚仗权势,怙恶不悛,屡次纵容手下人横行霸道,盘剥百姓,引发民怨。顾可久以百姓心为己心,多次上书揭露江彬等人的恶形恶状,要求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他还作诗揭露他们的所作所为,如《猛虎行》一诗中写道:“南山山头白额虎,磨牙砺爪当关户。倏忽张吻咆哮间,已令飘飒风霆聚。威声震荡六合惊,人被啄害何胜数。”他将江彬等人比作尖牙利爪的白额虎,抨击他们为害百姓,令百姓担惊受怕,由此可见顾可久嫉恶如仇、情系百姓之心。

  如果说顾可久敢于直谏是忠诚无私,恪守正道,力尽人臣之责。那么他为官一方时的多施惠政,便展现了他务实的为民情怀。嘉靖五年(1526年),顾可久因实心用事的品质,被派往福建泉州任知府。

  古代中国是以农为本的社会,粮食关乎百姓生存、社稷安危,故而古代官员十分重视督促农夫耕种、兴修水利以及建设粮仓。顾可久在任时,设置社仓以积储粮食,以备灾荒时救济百姓,有利于百姓生计和维护地方稳定。

  嘉靖十三年(1534年),顾可久赴江西赣州任知府,他关注的重点仍是粮食。赣州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赣州百姓经常通过水路将粮食贩卖到闽西、粤东等缺粮地区。而赣州本地不产盐,赣州食盐需从外省输入,按照当时的税法应当抽取盐税。但当地官吏为谋私利,将乡民贩卖粮食的船只都扣住抽税,大大加重百姓的生活成本,百姓怨声载道。当他得知此事后,果断革除这一陋规,深得百姓称颂。

  顾可久务实、廉洁、公正的为官操守在赣闽粤三地留下佳话。顾可久在泉州任知府时,手下官吏买绸缎藏于竹器中赠予他,撒谎说是书籍,他发现后立即退还并教育了这位官吏。他到赣州时不改自己为官清正的作风,面对前来赠送珍宝的官员,他严厉斥责:“吾八年不染于泉,而三月欲污于赣,弃其前操,戾之甚矣!”等到他擢升广东按察副使时,当地百姓这样评价他:“忠不忘君,廉平公正,当官尽力,所以成也。”

  顾可久注重举善进贤。他曾亲自课试治下生员,并勉励他们:“他日有服大僚,能竭经蕴以济时,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当代名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顾可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兼学政,来自海南的一位考生凭借一篇《治黎策》在乡试中脱颖而出,他就是海瑞。海瑞也因此引起了顾可久的注意,顾可久发现海瑞不只饱读诗书,更关心国事和民生疾苦,他后来常在他人面前评价海瑞是“真社稷之臣也”。海瑞亦受到顾可久人格的影响,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勤政为民。

  后来,海瑞曾到无锡祭祀先师,挥毫书写“以善济世”四字制成匾额,悬于享堂。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在《谒先师顾洞阳公祠》一诗中如此评价顾可久。风吹飒飒,回望祠堂内这棵百年古银杏树,抚摸沧桑的枝干,令人深有感悟。

  编辑: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