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山东济宁市区西南角的太白湖畔,直向东北,穿越任城区、兖州区,再过曲阜市,就是对角斜线那端的泗水。
那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地处泰沂余脉,也是我们济宁的泉城。那里的七十二泉,是著名的泗河的源头,流淌、繁衍了泗水文明。
自驾泗水两三次,只为去那里的窑上定做一只原创的陶鬶。泗水乃是先贤仲子的故乡,传说舜耕历山,陶河滨,开启了制陶之先河。
去往泗水的路上,饿了就啃车里的面包,却也常常在美丽的对角线中,遇见大名鼎鼎的泗水地瓜。
志书记载,泗水地瓜多以红皮白心为主,这也就是今天的“徐薯18号”。泗水多丘陵,土层厚而质地松,富含矿物质,养育了泗水地瓜“白心的面,红心的脆,黄心的沙”。
地瓜是中华传统美食,吃法纯朴而简单,却也五花八门。白心地瓜丰收的季节,可以蒸煮,是天然的干粮或点心。小时候吃板栗,常抱怨它们太小,要是像馒头甚至蛋糕,那就省去一粒粒剥壳的麻烦。爸妈就说,那你吃白心的地瓜,蒸熟了就是超级板栗。
金秋时节,北方农人会把收获的白心地瓜就地切片,顺手晾晒于地垄。那遍野的雪白,是金秋独有的美。晒干的瓜片,被叫做瓜干或地瓜干、瓜干子,利于储藏。若拿来泡发了煮粥或蒸食,那微甜的滋味,是没有食材可比的。
地瓜丰收的季节,是泗水特有的风景。新刨出的地瓜是纺锤形的,累累的根须,周身裹一层细沙。洗净了蒸熟,瓜瓤如同蛋黄一般细腻沙香。
泗水人对地瓜的厚爱,深深刻在骨子里。吃地瓜一定要守着锅,煨着手热乎乎,吃得心里暖暖的。最朴素的吃法,是直接蒸煮烘烤,还可煮地瓜饭,煲地瓜粥,做油炸瓜片。
能吃的还不止瓜,藤上的叶子可用来烧汤,泗水和周边的县市称作“糊涂”。叶子与面粉揉捏,蒸出的菜窝窝,也堪称上等的美味。
用传统的铁锅,加上油,炒或炸出的地瓜条,出锅后呈暗暗的焦糖色,如筷子尖粗细,小拇指大小,用手拨弄发出金属般“铃铃”的响声,嚼起来焦香酥脆,迄今仍是上好的零食。
传统的泗水地瓜,在沿袭种植节律的同时,如今已向品牌化精细加工拓展,逐渐形成由“粗”转“精”的全产业链。
泗水有一座闲置粮库,被几位年轻人改造成“等闲谷艺术粮仓”,研发出了“虎咬瓜”品牌系列地瓜衍生品。食肉的老虎,却来咬瓜,寓意香美的泗水地瓜,老虎也想来吃了。
正如“虎咬瓜”宣传文案所说:“地瓜之于泗水的地位,是神圣的。如同茶园之于江南,稻浪之于东北,花田之于婺源,雪顶之于滇藏。”
自驾途中,顺着甜蜜的对角线,再来泗水游玩时,除了体验制陶,游览山水花田,不可忘了泗水地瓜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