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家风是无形的力量
2024-07-22 09:2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何以为家——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此次展览是中华世纪坛“家风文化主题展”系列的继续和延伸,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家园等多个层面内容的立体呈现,指引观众感受家风精神延续千年的无形力量,深刻了解“何以为家”的时代内涵。

  为国为民建立功绩,为家为后积善成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并转化为兴家立业、为人处世的优秀家风。这种家风经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成为华夏子孙独特身份的标识符号。

  在展览的“家风”板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家风故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王羲之出身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他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度,也流淌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因子。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取得,除了因为自身天赋和刻苦钻研外,还与琅琊王氏家风传承有密切关系。后人把王羲之的治家思想提炼为24个字:“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琅琊王氏的兴盛始于东晋,数百年间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大多留下清正廉明的口碑,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吴越钱氏的《钱氏家训》在修身齐家之外,更强调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唐末乱世,中原大地战乱四起、四分五裂,钱镠建立的吴越国虽处东南一隅,却因秉持“民惟邦本”理念,通过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开拓贸易,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气象。钱镠深谙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在子女教育上倾注大量心血,他制定家规要求子孙后代持躬谨严、洁身自好,严禁骄奢淫逸。钱氏后代延续了对家族家风家教的传承弘扬,钱镠的孙子钱弘俶对其祖辈家训进行整理补充,重新编定《钱氏家训》,依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将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成为钱氏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正是得益于诸如“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等的谆谆教导,钱氏一门有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杰出科学家,在国家兴亡的重大历史关头选择了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为新中国重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王氏、钱氏不同,近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梁氏家族,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融入了后人的血脉。在梁启超的心中,国家占有非比寻常的分量。他曾说,“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培养了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其中,有7人曾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学贯中西并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无一人留居国外,皆怀报国之心学成即刻回国,选择与祖国共忧患。

  我们不难发现,展览中,无私的家国情怀是众多家规家训中倡导的重要理念。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立德、立功、立言,为国为民建立功绩,为家为后积善成德。

  把崇高的信念与深切的情怀,沉淀到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之中

  展览中,有一组红色“家元素”造型的展板格外醒目,记录着革命年代爱国志士的家风故事。

  “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彭湃曾东渡日本求学,学习期间,他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1924年初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彭湃在上海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彭湃为革命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彭家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有7人牺牲,最大的35岁,最小的仅17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彭家几代人的共同选择。彭湃的儿子彭士禄是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被选派留学苏联,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他不负使命,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无闻奋战在核工业第一线,为我国核动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大义面前,巾帼不让须眉。蔡畅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她与丈夫李富春都身居高级领导岗位,两人一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晚年,国家给老两口配了一辆专供买菜的车,蔡畅认为这样既是浪费,又是特权,硬是把专车退给了国家。在李富春去世后,蔡畅把他们积蓄多年的一张10万元存款单,作为李富春的“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几年后,当她又要把积存的3万多元作为党费上交时,有人问她,是否给外孙留一点?蔡畅坚定地说:“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用不了就应该退给党和人民。我们留给他们的应该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

  有人将爱国爱家化作家训,融入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中,有人则将爱国爱家写进一封封书信,倾注于字里行间。展览中,李征明生前写给父母和兄弟姐妹的6封家书格外显眼。

  李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教师,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李征明1950年入伍,1952年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6月牺牲于朝鲜。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体现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眷念。在信中,他希望兄弟姐妹们追求进步,追上时代,早日加入党团组织。在给妹妹的信中,则告诫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常识,并用自己的津贴结余为妹妹购买学习用品……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不仅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锻造史。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不朽的精神史诗,他们把崇高的信念与深切的情怀,沉淀到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之中,薪火相传。

  新时代“最美家庭”传递清风正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作为“最美奋斗者”,杨善洲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还留下了值得代代相传的好家风。1988年,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出差下乡时从来都不让子女搭顺风车。有一次,他的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女婿希望能借用林场的车子应急,杨善洲同意了。事后杨善洲交给驾驶员376元,说是跑这趟车的油费、过路费,让他拿回去交给财务人员。

  家教严则家风正。杨善洲女儿在回忆父亲时说,爸爸生前对我们姐妹及家人的“苛刻”教育,其实是对家人最真诚的爱。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展览专门设置了新时代“最美家庭”事迹板块。在这些家庭事迹中,有的传承红色家风,秉持爱党爱国传统;有的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树立勤廉持家风尚;有的以书香润家,播撒读书立人理念。

  其中,吕晓戈一家的故事格外吸引人。吕晓戈的父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两弹一星”事业建设,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作为“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吕晓戈牵头组织建设了我国首个以导弹武器装备为主题的展馆——军事博物馆导弹武器装备馆,并每年开展科普报告五六十场,为全国各地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播撒逐梦苍穹的种子。妻子和女儿也奋斗在航天战线上,为航天强国建设助力。

  吕晓戈一家以航天事业为重,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传承航天红色基因为荣,用笔墨书写和讴歌“两弹一星”事业成就;他们传承“爱敬诚和”的家训,相互支持、热爱生活、爱家庭、爱社区,建言献策构建温馨家园。

  我们看到,“最美家庭”中,除了科研工作者,还有老革命、退役军人……

  这些“最美家庭”构建起新时代向上向善的精神坐标系,向全社会传递了扬家风、传美德、正心术、端人品的清风正气。

  正如《意见》中提出的,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编辑: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