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豆腐郎,是沈记豆腐的第八代传人。
俗语说“人生三大苦差事,撑船打铁磨豆腐”,我们的日子过得不穷,但也不富。为了做出上好豆腐,我们一家五口人往往要半夜三更齐上阵。头天晚上淘洗浸泡黄豆,凌晨一两点起床磨黄豆、烧豆浆、滤豆渣、点豆腐……八九道工序下来,已是天亮。随即,父亲挑着豆腐担子走村串巷叫卖,母亲推着豆腐架子上集镇出摊。我们姐弟仨赶紧上床睡个回笼觉……那时,我上高中,弟弟和妹妹上初中。
邻居黄奶奶对父亲说:“这样会累坏三个娃,他们还要上学,正在长身体。”父亲也有这个担心。有时,父母不声不响地起床,看着仨孩子睡得香甜,不忍叫醒我们。父亲想雇一两个帮手,但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祖上有规矩,技艺不可传外人。他怕雇工偷学了沈记豆腐的秘方。有一次,我看见父亲拿着泛黄的秘方纸发呆。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我们的小县城。政府鼓励支持发展个体经济,公社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银行对创业的个体户给予无息贷款支持。父亲于是想在小镇开家豆腐加工厂,雇十几个工人,大干一番。但一想到爷爷临终前“技艺不可外传,别乱了祖宗规矩”的嘱咐,他又像泄了气的皮球。
又过了两三年,父亲看到四邻八乡的个体户纷纷富了起来。贫困户张小冲贷款办了个养鸡场,生活有了改观,还买了一辆摩托车,周围的人艳羡不已。父亲这时有点坐不住了。
个体协会的老陈了解到情况,与工作人员一起来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老陈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你还死守着那根筋不放。现在国家有专利法,你去申请个专利就能保护品牌权益。你有能力让沈记豆腐走出去。你不但要自己富,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富。”老陈的话似一根鞭子,把父亲这匹踌躇不前的倔“马”抽醒了,疾步飞奔。
父亲申请了沈记豆腐的专利证书,又向银行贷了8000元无息贷款。在老陈帮助下,父亲在小镇建了三间厂房,雇了七位工人,并且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传授技艺,讲解要领。父亲是个肯钻研、求创新的人,精心研发新品种,把一缸豆浆做成豆腐块、叶、条、丝、干、片、球,然后加入各种调味,从外观、味道、营养,一次次改良,豆腐做成盒装,豆腐干做成小包装,油豆腐做成简装包……
我们姐弟仨从学校毕业后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父亲要求严格,让我们记牢:做生意不仅要产品过硬,更要诚信待人,切忌坑蒙拐骗,这是产品长久的根本。因此,我家的豆制品赢得广泛称赞,生意红火。有乡里乡亲慕名而来向父亲求艺,凡是符合他要求的,基本都收为徒弟。
后来,老陈带父亲走出了小县城,在上海、南京等地走访了几家豆制品加工厂。父亲第一次看到现代化工厂里生产出的豆制品,感慨万分,敬佩老陈目光长远。回到家,父亲对我们说:“人家的生产设备那真是现代化啊!”他这样赞叹着,心中又有了新的设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雇工的政策放开了。父亲非常高兴,“这下好了,可以真正放开手脚大干了!我要多招点工人和学徒,带动大家一起富!”
1992年,沈记豆腐的厂房扩建,工人扩招,一套现代化生产设备拉进厂里。父亲当上厂长,带领工人向着美好的生活努力。妹妹协助他管理各种事务,我和弟弟在全国各地销售沈记豆腐。订单雪片一样地飞来,沈记豆腐名扬四方。
一天黄昏,父亲又拿出那张秘方,思忖着。他欣慰地对我说:“小萍啊,时代真的不同了。”“爸,如果祖辈们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会高兴的。”我道。父亲点点头,“是啊,一切旧的观念被新的潮流替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好兆头,我想,这也是祖辈们希望的。”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折叠好秘方,把它放入牛皮纸信封,锁在保险箱里。
岁月流转,我家的沈记豆腐走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半辈子,而身逢改革开放盛世,四十年似弹指之间。
如今,父亲已是耄耋老人,他把沈记豆腐交给了我们姐弟仨。我们接过沈记豆腐,也接过他的“秘方”:诚信。他常说,这两个字是生意人的本分,也是他的“秘方”。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心里装着父亲的“秘方”,把沈记豆腐做得风生水起。父亲的两个徒弟更是厉害,把豆腐生意做到了国外。前年,他们衣锦还乡,来拜访父亲。饭桌上,俩徒弟不断地感谢他们的师父。父亲笑道:“你们不要老谢我,要谢就谢共产党!”
一桌人频频点头,说着笑着。父亲站起身,举起酒杯,“来,干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