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王磊:痴心不改 甘为人梯
2020-01-15 14:26: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王磊,山东聊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哲里木盟文联副主席、《科尔沁文学》主编。著有《王磊文集》四卷、诗集《我在我的岗位上》《七月,拒马河》《大刀歌》《马背上的歌》等,长篇纪实文学《闪光的足迹》《世上桃园》《石光华的故事》,随笔散文集《瘦园萍踪》《瘦园拾遗》等。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并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向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老作家颁发的荣誉证书。

  从燕园到瘦园

  我不止一次来到王磊先生的瘦园,每次走入这座朴素简陋的农家大院,都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便有很多话想对瘦园说。

  瘦园坐落在内蒙古通辽市近郊的一个小村落里,前不久,我从北京回到故乡通辽,再次走进了瘦园。一进门,我就说:“王磊老师,我要看看您老的纪念章。”老人笑着向我展示了他最近收到的两件珍品:一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件是中国作家协会向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老作家颁发的荣誉证书。

  王磊1944年参加新四军,只有16岁的他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54年,曾立志从医的他又出人意料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未名湖畔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一个农家子弟,能以自身实力迈入中国高等学府,当属不易。上学期间,他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尤其是发在1957年《诗刊》12月号头条的组诗《山东好》,不但在校内、就是在国内诗坛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同年,他还出版了两部诗集。当时,他在北大中文系的莘莘学子中,也是声名赫赫了。小说家刘绍棠,文学评论家谢冕、张炯,等等,都是他的同学和文友。王磊当年若与他们相比,可以说是各领风骚,毫无逊色。然而,从燕园到瘦园,他走了一条别样的文学之路。

  1958年,王磊大学毕业,原本是留在北京的。当得知班上有位同学的女友在北京,那位同学却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后,他便成人之美,怀着一腔热情申请改派到内蒙古,后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担任文艺组长。短短两年间,他签发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好作品。

  我曾在瘦园墙上看到一幅字画,是内蒙古著名诗人贾漫几年前书赠王磊先生的一首诗《遥寄王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其中写道:惠我春风出塞舞,感君豪气入乡甜。三杯冷水宽牛腹,一代诗林拂寥天。

  王磊先生告诉我,《塞上的春天》这本诗集是贾漫的处女作,当时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王磊却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他的才华。出于编辑的责任心,不拘一格,王磊编发了许多文学新人的好作品,为年轻作者铺就了文学之路。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去他家拜访,真可谓诚惶诚恐。他身材魁梧,目光如炬,说起话来,和风细雨,谈起诗来,声若洪钟,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那年,我刚上大学,是个喜欢写诗的文学青年,他则已是在中国文坛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了。王磊之前还在他主编的文学期刊发过我写的一首百余行的叙事诗《枫叶》,他很感兴趣地和我聊起那首诗,并称赞写出了真情实感。他返身从书柜取出新出版的以著名作曲家麦新为主人公的叙事长诗《大刀歌》,写了赠言,还庄重地盖上了印章。看着他慈祥的面容,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

  日后,我便成了王磊家中的常客,每每写诗都拿给他看。他从来都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赐教。大学毕业后,我的文学创作由诗歌逐渐转向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我时而将稿子拿给他求教。

  著名诗人张志民书赠王磊的诗句是何等贴切:“三石为磊愿铺路,四笔成王甘为民”。寥寥数语,尽显王磊先生的人格魅力。我从1978年有幸与王磊先生结识,留下许多美好记忆。我和他有聊不完的话题:谈文学、谈文友,谈创作,谈期望。他是引领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恩师。

  不变的文学初心

  王磊自1996年从通辽城里干休所搬到乡下坤都庙村,一晃23年了。当初的举动尽管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却让更多的人深受感动。在瘦园,冬天是很冷的,没有暖气大床,只有火炉土炕。他舍弃城里的舒适,像个苦行僧般地生活在乡下,究竟图个啥?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他这么多年一直在瘦园默默耕耘,直至形成一种“瘦园现象”,为的就是“文学”。自从大学毕业来到内蒙古、来到科尔沁草原,在与当地农民交流中产生的深厚感情和创作冲动,让王磊毅然选择扎根乡村。他资助、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学爱好者,农民诗人、农民作家、农民书法家……无不吮吸着瘦园泥土的芬芳,感受着瘦园文化的温度,憧憬着瘦园的希望。23载,一位老人用其特有的执著,守着瘦园,守着信念,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他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

  王磊时常向我提起与他同时代许多熟悉的作家、学者朋友,他谈起别人总不忘人家的成就,对自己却很少炫耀,还时常会自责。想想看,文如其人,话如其人,是也。

  2009年,我到北京工作,离王磊先生远了,但心贴得更近了。平时常打电话问候,每次回家乡,都去拜访老人家。

  10多年前的一天,偶知王磊先生从聊城老家归来,我次日便急切切地来到久违的瘦园。将近1年没见,真想他啊!当时,他重病缠身,行走不便,然而,还是那样的性情刚毅,还是那样的思维敏捷。我久久地凝望着他,眼睛湿润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涌上心头。老人见我来了很高兴,打电话叫来几个村里我熟识的朋友一起吃午饭。饭菜很简单,有两盘是我在城里带过来的香酥鸡和五香豆腐干,有两盘是老乡做的青椒炒肉和西红柿炒鸡蛋。5个人围在圆桌旁,喝了几口散装的原浆酒,倒也其乐融融。

  说心里话,我不大愿意看到他在僻静的乡下生活。毕竟岁月不饶人,况且,那里的条件无法和城里相比。

  王磊先生瘫痪在床许多年了,但仍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我和许多人一样,多次劝说他回到城里住,但他仍然对那片土地情有独钟。王磊当时由于脑血栓留下严重后遗症,不但下肢瘫痪,右手也失去了功能,好在他还是那么文思敏捷,还是那么才华横溢。他是将文学创作视作生命的,凭借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学用左手写字。

  2016年,王磊经历了一场险些夺去生命的煤气中毒,在昏迷40多天后,又奇迹般地苏醒了,只是他的左手也不听使唤了,很大一部分文稿都是通过口授而成的。但是,我从他的文字里丝毫察觉不出苍老和重病。他笑言,文学的魔力,使他绝处逢生。与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家相比,他的激情和浪漫倒更像身心健康的人。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收获人间真情

  瘦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王磊磊落而光明的人生,我每每想来,就莫名地激动。前年夏天,我受王磊先生重托,主编《王磊文集》四卷,从北京回到通辽。拜望老人后,我走出瘦园好远,仍在回望。

  这些年,他一头扎进乡下,创建了瘦园,创作了《想延安》《走访地球村》等大量诗作,他的诗风也开始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升华到对历史与社会、人生与时代冷静的哲学思考。他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从王磊最新诗作《走访地球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诗歌创作的历史厚度更强了。“宇宙多星系,地球属太阳,地球面积小,像个手巴掌,居住百十户,肤色不一样,一户一家族,全村是同乡。”初读这五言短句,我被其深深感染了。王磊先生身居瘦园,但视野很广,“犹见毕加索,聆听鸽哨声:‘五洲皆兄弟,昂首唱和平’”,我能够感受到诗人博大的心胸。

  《想延安》是王磊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作,采用了陕北信天游的笔法,与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有异曲同工之妙。“唱起国歌忆抗战,看见国旗想延安。背诵贺老的《回延安》,梦里头搂定宝塔山……”这种深情,也只有经历过抗战岁月的老兵才能抒发得如此淋漓尽致。

  王磊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又是离休干部,有丰厚的退休金,却将其中大部分补贴给当地农民买化肥、买农药,以至时常入不敷出。老乡告诉我,这里不断有王磊的好友、学生来看望他。我不禁在想:王磊先生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科尔沁草原,他放弃了舒适生活、财富,甚至成就,但收获了人世间的真情。这难道不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吗?

  虽说命运多舛,但王磊仍不改其乐,用文学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无数文学青年。他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有的走出了大草原,走向了全国。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在为王磊先生未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而扼腕喟叹。可他却心静如水,痴心不改甘为人梯的初心。王磊先生做出的抉择,使科尔沁草原多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园丁。(剑钧)

  编辑:魏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