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南方有嘉木
2023-01-17 14:56: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传统制茶工艺及其相关习俗近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是茶的原乡,文人墨客围绕茶留下了许多书画与诗文,让饮茶成为一件雅事与一门艺术。

  考古发现最早茶叶实物在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早期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此乃古人八大雅事。当然,关于古人雅事的说法有许多,不论哪一种说法,离了茶都是不完整的。茶,亦雅亦俗,文人墨客喜爱茶,贩夫走卒也喜爱茶,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原乡。我国是最早把茶树驯化培育为一种重要栽培作物的国家,科技史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产茶的国家,其茶树苗种和栽培技术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

  位于陕西咸阳的汉阳陵,是汉景帝及皇后的陵墓,围绕景帝陵布置了众多外藏坑,考古学家对部分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在15号外藏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细长松散有机物质”,当时未能辨认出是何物,经过实验室分析后,发现这竟是茶叶,它最迟在公元前141年被埋入,是距今至少2100年的茶叶。

  汉阳陵发现的最早茶叶实物的记录,在2021年被打破。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有一座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开始山东大学的考古团队对遗址进行发掘,他们在西岗墓地一号墓中一个倒扣的原始瓷碗中提取到了炭化残留物,经过分析是茶渣,年代在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年至前410年),相关论文在2021年发表,这一发现将最早茶叶实物提前了300多年。

  如果从文献记载来看,周武王联合西南少数民族共攻商纣王时,巴蜀所产之茶已被列为贡品,则西周时我国已开始了茶树的人工栽培。

  有了茶树,才能饮茶。西晋文学家左思,就是那位让洛阳纸贵的才子,有一首长诗《娇女诗》,写的是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们可爱、调皮,“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鼎中正煮着茶,两个女儿为了能早些喝上茶,趴在地上使劲往火堆中吹气,把衣服都弄脏了。这很可能是最早的一首茶诗。那时人们饮茶的方法,可能是把茶和其他物料混在一起做成类似粥的东西。

  汉字中的“茶”,是唐代才有的。在此之前,以“槚”“荼”等来指茶,由此造成了许多混用和误会。让茶字流行开来的是唐代的陆羽,人称“茶圣”。有人诗意地拆开茶字进行解释,茶是人生草木间,人得草木之滋养,得茶之滋养,既解渴又提神。茶为南方之嘉木,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传播到全世界,茶不仅滋养着中国人,也滋养着全世界。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最早茶学专著

  元代画家赵原有一幅《陆羽烹茶图》,但见山水树木之中,有一开轩茅屋,屋内倚坐榻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峨冠博带的装束表明了他的儒者身份,旁边有一童子正在煮茶。烹茶品茗既可以在市井中人声鼎沸的茶馆里,也可在这如画美的山水风光中。

  画中所见并非陆羽的真实形象,我们通过画家的自题,知道画中描绘的是陆羽。画家还题写了一首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这一切都很符合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趣味,陆羽正是一位隐士,《新唐书》将陆羽的传记归入到“隐逸”中。

  《新唐书》中的陆羽传记,史料来源之一是陆羽的自传。读其自传,可知他是一个经历传奇、个性十足、与世俗绝不相同的人。陆羽是今湖北天门人,他很有可能在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一位叫智积的僧人在水边发现,遂抱入寺院抚养。

  陆羽在寺院的生活并不开心,他说自己既无兄弟,现为沙门又不能有后代,如此岂不是违背了孝道而让儒者嗤笑吗,他对智积说:“羽将校孔圣之文,可乎?”智积坚持让他学习佛经,执拗的陆羽也不肯退让,两人发生了冲突。陆羽逃出寺院,做了一名优伶,学演木偶戏、参军戏等。智积得知此事后,大为叹息,寻到陆羽,让他回到寺院中,口气也不像此前那么强硬了,表示佛门弟子十二个时辰中可以有一个时辰学习佛经之外的东西,以便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希望陆羽把乐工之书扔掉。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陆羽在苕溪之滨隐居下来,苕溪在今浙江湖州一带,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处名胜。大概这时,陆羽开始了《茶经》的写作,他在自传中如此描述隐居生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陆羽从羡慕别人能认字,到写出上面这样优美的文辞,更不必说《茶经》其实是很优美的散文作品,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陆羽在自传中仅提到写了《茶经》三卷,而《新唐书》则提到此书的巨大影响,“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陆羽提升了茶的文化品位,将普通的茶事提升为一门韵味无穷的艺术。

  陆羽在唐代即备受推崇,当时卖茶的人将陆羽的陶瓷像恭敬放在灶上,将他当作茶神供奉。《新唐书》还讲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陆羽同时代有一个叫常伯熊的人,善烹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在临淮县停了几天,得知县里的常伯熊善烹茶,请他前来,常伯熊穿得很讲究,茶艺也了得,李季卿连饮两杯,很是满意。到了江南后,有人向他推荐了陆羽,陆羽穿得很普通,甚至是简陋,陆羽的样貌也不太好,但他用的烹茶方法与常伯熊无异,李季卿却不以礼相待,心生鄙夷,陆羽羞愤难当,写了一篇《毁茶论》,认为李季卿这样的人糟蹋了茶。

  茶事在陆羽手上成为一门雅致的艺术,但是让茶成为装点门面、高自标置、附庸风雅之物,实在与“茶圣”的本意相距万里。

  以茶会友,苏东坡来试人间第二泉

  唐宋时代人们饮茶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方法。首先是烤茶,唐人用的主要是饼茶,这种形制至今仍存。其次是碾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决定碾得多细,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中有一件鎏金银茶碾子,相隔千年仍流光溢彩。

  碾茶之后就要煮茶了,《茶经》中将这一段写得很有传奇色彩,加入好水到壶中煮沸,此为“一沸”,之后加入一些盐到水中待其煮沸,此为“二沸”,“二沸”后先要取出一瓢水,然后再放入茶煮沸,此为“三沸”,这时之前取出的那瓢水就派上用场了,将其放回壶中,因为这样可以使水不再沸腾,产生许多茶沫。

  陆羽等古代茶学家对于茶沫,有异乎寻常的喜爱。陆羽称其为“汤之华”,有一段优美的文字来形容:“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诸青苹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一壶好茶离不开好水,为此陆羽做过专门的研究,他说煮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煎茶水记》中,陆羽为天下之水做了一个排名,名列榜首的是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二是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三是蕲州兰溪石下水。

  今天看来,陆羽排名第二的无锡惠山石泉水反而更有知名度,在陆羽的加持后,历代文人墨客不断以诗文和各种文化活动持续滋养着惠山泉,到了近代,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让惠山泉活在了不朽的旋律中。

  如此好水,烹出好茶,与好友共享,这便孕育出了惠山茶会。请看大才子文徵明的这幅《惠山茶会图》,画面中一共有八人,五位文士,三位童仆,两位文士行走在山径上,面对而谈,一位童仆在山径下方似乎在说其他三位已来了。苍郁的树林中,一个攒尖式的茅亭下,两位文士围井而坐,一人似在观察井水,一人膝上展卷正在读书。另外一位文士拱手站立,他面前的两张桌上摆上了茶具,一位童仆正忙着为炉子生火,另一位童仆则在准备茶具。

  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日,文徵明与朋友相约到惠山游玩,在二泉亭品茗赋诗,由其中一位朋友蔡羽写的序来看,他们想起了陆羽,用其烹茶法“三沸而三啜之”,“识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各陶陶然,不能去矣”,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文徵明将它画了出来,让后人也得以分享其中的美好。

  目前无锡博物院正在展出“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将惠山茶事一一道来。“来试人间第二泉”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很长,“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小龙团是宋朝十分名贵的茶,也制成饼的形状,东坡想象力奇绝,将饼茶比作圆月。享用了天下第二泉泡的好茶,东坡与友人登惠山而望太湖,诗中提到的孙登是魏晋名士,以善啸而知名。胸中有太多情绪,可是却说不出来,那便长啸一声吧。据说阮籍曾向孙登请教仙术,孙登闭口不答,阮籍只得长啸而去,下山途中,忽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东坡与友人登惠山,只是听到万壑松风之声,这是自然的声响,也是心灵的声响。

  何必多言,滋味尽在一壶茶中。

  编辑:苏工艺  

上下篇导读

 · 革故鼎新 生生不息
 · 乡味
 · 白沙纪行
 · 印象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