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西山红叶香
2020-11-09 08:51:00  来源:检察日报

  

  西山红叶摄影:艾菲

  杨朔先生曾作《香山红叶》一文,文章不长,里头讲到了一位向导叫刘四大爷。刘四大爷边爬山边讲了些“乡村野话”。刘四大爷讲到猪石槽变成聚宝盆那一段,着实有趣。

  我家原先也有一只石槽,大青石凿的,长约一米,可供两头家猪同时进餐。上小学那会儿,拔猪草和喂猪是我必修的家庭作业,我从大锅里舀满一桶猪食,“喝!”的一声发力,便将几十斤的木桶平举到胸前一口气小跑到三十米外的石槽边,然后就可以在一旁欣赏两头你争我抢贪婪进食的猪了。想到此情此景,不免有些好笑。

  不过,刘四大爷口中那么笨拙的猪石槽居然能和香山这么雅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实在是匪夷所思。文中写到,刘四大爷慢悠悠地道出了这段“野话”:

  “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儿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

  “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

  原来这满山的松柏还有这个神话般的来历,早先我怎么不知道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香山脚下有个关帝庙,东坡下山的路旁还有一座山神庙。这么说来,香山也是座神山吧!

  香山最高峰海拔559米,因形似香炉而得香炉峰之名,又因山势陡峭,不易攀登,俗称“鬼见愁”。鬼见愁这叫法我是早就晓得的,第一次爬香山,这精灵古怪的名儿就牢牢记心里了。然而,看看那些天天登山的“刘四爷”们,只怕这鬼见愁的名儿还是改改的好。那登山的“刘四爷”们,上山下山如履平地,练得一身好功夫。

  有一位赤脚大仙,看那年纪也该也是古稀了,却喜欢光着脚丫登山,每遇迎面上山的人都要笑眯眯打个招呼:“您好呀!加油哦!”

  当然,他这一路攒到的全是惊讶和敬佩。

  今年夏天,我时隔六七年后登香山,走走停停,后来被一位头发花白的“刘四爷”忽悠着跟他后头,边走边听他讲故事。到香炉峰的时候我浑身都快散架了,可“刘四爷”啥事也没有,歇都不带歇,只是伸手摸了摸峰顶的福字碑,转身又“飘”下山了。

  这位四爷说了:瞧我!腰里还别着四瓶水呢!甭看我今年七十多了,明年还要爬富士山,今儿是来香山练练脚的……

  登山,对于许多人而言,已经成了他们退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山成了他们的老朋友,成了他们的“老来伴”。

  香山如画,美在深秋,特别是霜降之后。

  那漫山遍野的红色,远望如情窦初开的姑娘脸上泛起的微微红晕,红得那么羞涩;近瞧却如同活力四射的小伙子胸膛燃烧的火焰,红得那么炙热。

  遥想大一那年元旦,班里组织爬香山活动,大家伙儿捡了各色各样的红叶,压在课本里,等干燥成型后,小心翼翼地寄给在外地上学的同窗好友——那时,天真地以为,只有香山有红叶,只有红叶能代表高中三年同窗之谊。

  三十年来,爬过几次香山,我却不曾去追问此山为何叫“香山”,更没有将红叶捧于鼻前,去寻她的香味,就如同杨朔先生笔下那位给人做了四十多年向导的刘四大爷一样纳闷:“早先我怎么没闻见呢?”不过,今儿倒是闻到了香山的味道,悠悠地从古道深处飘下来。

  我以为那是层林尽染的红叶散发的独有的香味呢!窃喜之余循着香气跟进,却发现那位原先在烈日下背水上山贩卖的小哥手里捧着十几包小孩巴掌大小的塑料包央求道:“薰衣草,可香了,来一包吧!”

  大概是我们已经陶醉在淡淡的清香中,以至于没有即刻理会他,黯然神伤的小哥捧着薰衣草从一条小土道遁入一片红叶丛中了。游香山,有人不知红叶香,更有人无暇欣赏红叶美。

  下天梯时,遇到三位巡山的警官正扶着铁栏杆小心翼翼往下走。前头的那位背着一个印有警徽的现场勘察挎包,中间这位背着一只黑色双肩背,后头这位除了腰间别着各种警用器具外倒是两手空空。

  “警察同志,请问哪边的红叶更美,是东门还是北门?”一位穿着米黄色短风衣的时髦女郎问道。

  “得!我们天天转山,哪顾上看风景呀!”

  “瞧给你们难住了吧!再者说了,您这当警察的腿脚也不利索呀,还没我下得快呢!”

  “小姑奶奶,您没看我们都快六张的人了,哪像您呀花骨朵似的!”

  快到山脚时,方才感觉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四下张望,发觉不远处正好有条石凳。饮一口甘露,沁人心脾,嚼一块面包片,满口含香,体悟后背煦暖阳光的抚爱,惬意得很!

  下得山来,出了东门,已近十时,此刻游人如织,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宁静了。

  走到公园入口处,远处又飘来了浓浓的烤地瓜的味道……

  刘四大爷们大概都回家做饭或哄孙子去了,此时登山的十有八九是游人,那几十年后旧地重游的,看红叶多少是为了捡拾过往的记忆。而更多慕名而来的,还不知“鬼见愁”在山顶上正等着他们哩!

  植物园门口,遇到了扭秧歌的,又不免驻足观看了一会儿。

  你看他们,扭扭捏捏,男扮女装,特别是那扛着大耙子的二师兄虽不上山捉妖精去,在这高老庄倒也快活无比!

  生活原本艰难,每天都要爬沟过坎,更何况要登上一个个“鬼见愁”呢?但生活总得继续,日子总得一天天地过,就像刘四大爷爬山一样不紧不慢,等登到山顶了,一览众山小,那还有什么鬼见愁,愁都见鬼去了!

  不过呢,老低着头登山也不成,那样的话,看到路却望不见顶,看到草却赏不到红叶,看到红叶却闻不见清香,登山还有啥乐趣呢?

  (作者:蓝向东)

  编辑:丁鑫  

上下篇导读

 · 鸡鸣如天籁
 · 在纸上喊父亲
 · 如皋的爱情
 · 书讯